3月21日,腾讯混元T1大模型正式发布。
这一次,它带来了更强的推理能力、更快的响应速度和更低的推理成本。但屈指计算,它距离年初DeepSeek-R1技惊四座、蜚声海外的面世,其实才过去60天。在这场极限竞速中,中国各类AI(人工智能)大模型不断推陈出新、迭代升级,让全球再度见证了令人惊叹的“中国速度”。
但“中国速度”在科技新纪元的发力,远不止于此。
宇树机器人的惊艳亮相、祖冲之三号的震撼登场、天神之眼的一鸣惊人......这份自豪,也在资本市场中弥漫。诺安基金最新发布的《2025年诺安基金科技投资报告》首次全景式勾勒出中国科技突围的主战场,也为投资者系统和硬核的拆解了当前科技投资的产业逻辑。截至3月26日收盘,中证科技龙头指数近一年累计上涨16.75%,资本市场正在用真金白银为中国科技革命投票。
正如,诺安基金报告用一个字,极度的概括了这次不一样的浪潮——中国科技“敢”!
正如诺安基金在发布会所说,“敢”是敢想善为,陪伴中国科技成长!也是面对投资机会,认清方向敢坚持,是面对星辰大海的敢突破,也是探索无尽前沿时的敢创新,更是科技与金融的携手并肩,敢担当!
1
人工智能(AI)的奇点,将会如何影响人类社会的进程?
在这份硬核科技的报告中,诺安基金的评价是:
人工智能的觉醒如同一场浩浩荡荡的能源革命——这不仅是一次动力升级,更是文明引擎的大幅跃迁。
如果把AI大模型比作驱动数字文明的“热机”,那么这场算力革命的进化史正迎来里程碑时刻。诺安基金在最新科技投资图谱中,用三个工业革命级跃迁揭示行业剧变:
1)蒸汽时代(1.0阶段)
规模法则(Scaling Law)充当动力活塞,海量数据(维权)化作燃煤,算力芯片铸成锅炉——OpenAI突破性提升“热机效率”,打破专用模型的“卡诺极限”,开启大模型工业化时代。
2)内燃机时代(2.0阶段)
当规模法则从训练侧燃烧至推理侧,推理成本指数级下降犹如燃油替代燃煤,微软、谷歌等巨头竞逐“动力升级”,推动AI应用进入规模化前夜。
3)电气时代(3.0阶段)
中国力量正在改写游戏规则:深度求索(DeepSeek)通过稀疏化架构革新,如同爱迪生发明电灯般颠覆产业逻辑——千亿级大模型推理成本骤降99%,API价格击穿2元/百万token的普惠临界点,让AI能力从实验室蒸汽机蜕变为家家户户可用的“电力系统”。
数据,能更直观地让你感受到这股磅礴的中国力量:
仅仅用时7天,DeepSeek的用户就增长至1亿,在全球所有的AI大模型中用时最短!
通过稀疏化推理引擎,DeepSeekV3模型将API输入价格降至2元/百万token!
借助内存复用技术,DeepSeekR1模型将《红楼梦》级长文本处理成本从45美元压缩至0.5美元!
DeepSeek开源的缓存共享协议,使重复请求成本再降60%,行业均价较2024年初下探85%!
这些数据意味着,在人工智能的全球竞赛中,只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技术突破,后发先至并非不可能。
诺安基金则敏锐地意识到,这些数据的背后,代表着AI大模型正迈入技术平权化临界点,AI能力逐步从专业壁垒蜕变为广泛可及的生产力工具。
这些,在可预见的未来,都将是指数级的增长。
而在A股市场,“AI+”板块一次又一次的强势上行,其实是对未来的预演。
所以,无怪乎在《2025年诺安基金科技投资报告》中,诺安科技组感叹道:
奇点已至!
2
未来的科技世界里,“AI+”将如何起舞?
To B端重构商业生态,To C端重塑人类生活方式。
诺安基金指出,在To B端,AI大模型的应用有通用和专业两个场景。在通用场景里,AI大模型的应用可视为数字时代的“水、电、煤”,正在成为所有企业生存的刚性需求。
以海外为例,截至2024年第四季度,Salesforce的Agentforce在发布90天内已拥有3000个付费客户,通过自动生成销售策略、预测客户流失,显著提升客户企业的效率和成本节约,部分客户生产力提升50%;而微软Copilot如同为Office套件安装神经中枢,在Word中自动提炼合同要点、Excel里预测财务走势,在发布的18个月内企业订阅席位扩展超10倍。摩根士丹利预测,在2025年,生成式AI将创造1530亿美元收入,其中590亿来自企业软件生产力提升;而生成式AI解决方案对美国劳动力市场的潜在生产力影响为3.3万亿美元。
而在专业端场景里,AI大模型的应用成为垂直领域的“核武器”。譬如,在医疗领域,中国首个罕见病AI大模型“协和·太初”通过融合中国人群基因数据,将复杂神经发育障碍等疾病的确诊周期平均从6个月缩短至2周,准确率超96%;在广告领域,meta的Advantage+广告工具通过AI优化投放策略,在测试中使广告主ROI提升32%,Reels每日转发量超45亿次,推动广告收入连续6个季度增长近20%......
“这是一个万亿级的金矿,每个垂直赛道都在裂变出新的独角兽。”在报告中,诺安基金勾画出一个诱人的蓝图。
而在To C端,AI正在重塑人类生活方式。
譬如,AI大模型将为自动驾驶系统带来革命性升级,重新定义出行安全与效率。诺安基金指出,AI大模型的引入将从行业整体层面可以加速智能驾驶的量产落地,在未来,当自动驾驶系统的安全记录超越人类驾驶员100倍时,每个人的通勤时间将不再是方向盘的囚徒,而是蜕变为移动书房、咖啡馆甚至冥想空间——每一次出行都将成为生活品质的延伸。
譬如,AI大模型正在重塑情感陪伴行业的服务形态。诺安基金指出,目前AI技术已实现多重突破:能同时解析文字、语音甚至表情的智能系统,结合心理支持原理的对话机制,以及会随着时间推移“成长”的虚拟伙伴。
又譬如,AI正在突破传统教育壁垒,构建“千人千面”的教学新生态。目前,AI大模型通过三重革新破局——知识图谱技术可将教学知识拆解为若干可组合模块,神经追踪算法实时分析学生的多种学习行为特征,多模态引擎可将抽象公式转化为形象解释。
在报告中,诺安基金向人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场景:在未来,每个孩子都将拥有“教育镜像”——当山区学生用ar眼镜与虚拟爱因斯坦讨论相对论,当自闭症儿童通过情绪感知AI找到专属学习节奏,因材施教将不再是稀缺资源,而是像阳光穿透云层般普照每个求知者。
诺安基金同时强调指出,当前AI应用正站在“专业代理”向“通用生命体”进化的关键跃迁点上:展望未来,当多模态理解、自主工具调用、长期记忆存储三大能力完成聚合,通用型Agent将如同进化出脊椎的生物;当AI开始具备跨领域迁移能力时,人类文明将见证硅基智慧从“专业器械”到“认知生命体”的史诗级觉醒。
这些,就是在未来的科技世界里,“AI+”将为人类社会带来的蜕变!
3
强大的AI,需要强有力的硬件支持
芯片是AI大模型最核心的底座。诺安基金指出,随着AI技术的蓬勃发展,用于制造CPU、GPU、AI加速芯片等高算力先进逻辑芯片,以及 HBM、DDR5、3D NAND 等高性能存储芯片的需求正与日俱增。而在美国不断变本加厉持续扩大对我国半导体的出口管制范围之下,我国芯片全产业链自主化已经取得长足进步,正迈向全面突破技术瓶颈,实现先进芯片制造、设计全流程自主可控的新阶段。
在半导体设备上,诺安基金表示,中国的半导体设备国产化已迈过0-1的阶段,目前国内半导体设备产业存在三个发展趋势:
第一、逻辑与存储先进节点持续扩产,技术突破逐步聚焦到突破先进技术瓶颈。
第二、美国实体清单范围扩大至设备环节,设备国产化向上游零部件推进,设备零部件技术自主可控进程将提速。
第三、国内半导体设备商在走向平台化。国内多家设备公司的发展路径为专精于某一细分设备行业,产品与技术逐步成熟后开始走向平台化。
在半导体材料方面,诺安基金则指出,中国半导体材料发展呈现地缘政治因素影响国产化速度加快、产品突破逐步走向高端化、国内材料厂商逐步平台化等特征。具体品类来看,国内公司在电子特气、湿化学品的部分产品做到国际标准水平;在硅片、靶材、CMP实现大规模量产;在高端领域,如12寸硅片、涉及前后道工序的光掩模版、光刻胶预计将进入突破密集期。
而在芯片设计架构上,诺安基金认为,RISC-V在AI时代打开高性能天花板,开源架构为我国高性能芯片设计自主可控提供契机。如达摩院2025年3月即将交付的玄铁C930处理器,通用算力出色,将通用高性能算力与AI算力原生结合,并开放DSA扩展接口以支持更多特性要求。
资料显示,2024年RISC-V国际基金会批准的25项标准,超半数与高性能或AI相关,其中 Matrix 扩展意义重大。SHD Group 则预测,到2030年,RISC-V全球市场规模将达927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47.4%。
眺望未来,诺安基金认为,伴随着AI大模型的快速发展,AI硬件将进入新一轮的景气周期。
在新的景气周期里,AI大模型的后训练及推理模型会带动ASIC(定制)芯片需求快速提升,带动HBM、DRAM、NAND等各类存储需求的激增,而AI应用的不断落地也会带动AI端侧需求的井喷。
在报告里,诺安基金将AI眼镜视为未来AI端侧需求爆发的重要方向。
诺安基金指出,眼镜本身具有轻量级、佩戴无感化、全天候、高频响应等显著优点,且作为最靠近人体三大重要感官(眼、耳、嘴)的穿戴设备,能同时融合声音和视觉交互,这让AI眼镜既能成为个人助手,又能成为通用人机交互平台。而且,未来,伴随着AI+AR技术逐渐成熟,还将开启AI+AR智能眼镜对传统智能眼镜的终极替代,让智能眼镜成为AI通用计算终端。
事实上,根据wellsenn XR预计,当前全球每年眼镜销量(含近视眼镜和墨镜)15亿副左右,尤其是中国,其每年眼镜销量2.4亿副左右,庞大眼镜佩戴者基数为AI智能眼镜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2025年将会有更多大厂进入AI智能眼镜的竞争。AI智能眼镜终端有望成为第一个全新AI时代的人机交互硬件,成就新的亿级出货终端。”诺安基金在报告中表示。
4
在科技的新纪元里,中国版图辽阔,远不止于AI
在全球都在快马加鞭的具身机器人领域,中国拥有的,是全产业链突围与政策红利下的超车机遇。
诺安基金指出,中国已构建起覆盖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本体制造—场景落地”的全产业链能力,形成独特的突围路径。
在上游硬件领域,国内已具备包括减速器、电机、丝杠、控制器和传感器等硬件组件,以及相关的软件系统的全产业能力。而在本体制造环节,诸多创业公司、互联网企业与车企竞相发布旗下人形机器人产品,部分已率先在汽车工厂实现拧螺丝、物料搬运等任务验证。
不仅如此,政策红利也正成为机器人产业超车的核心推手。在国家层面,《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明确了“大小脑协同”(AI大模型+运动控制)技术路线。与此同时,中国庞大的制造业场景正反向驱动技术迭代——工业场景中机器人高强度作业数据,持续反哺算法优化,而家庭养老、医疗康复等需求则为长期商业化提供想象空间。
“若能在2025年前实现‘硬件成本降至15万元+场景数据破千万小时’两大目标,中国或将成为全球首个将人形机器人从B端规模化导入C端市场的国家。”诺安基金在报告中表示。
在被视为算力革命下一站的“量子计算”领域,中国也迅速建立了自己全球领跑者的优势。
诺安基金指出,中国通过“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统筹研发,形成“合肥—北京—上海”三大创新高地:中科大实现60量子比特超导芯片“祖冲之号”(保真度97%)、本源量子交付24比特量子计算机并建成国内首条量子芯片生产线、百度“量羲”平台提供10量子比特云服务。
着眼未来十年,量子技术将迎来三大跃迁:技术拐点(2028年前实现1000量子比特容错计算)、应用爆发(2030年全球30%金融机构采用量子风控模型)、产业重构(量子计算使材料发现效率提升万倍)。而中国计划在2030年建成通用量子计算机,培育3-5家国际龙头企业,带动量子芯片、低温电子等产业链崛起。波士顿咨询则预测,到2040年量子计算将撬动中国2.1万亿元经济价值。
在商业航天领域,中国也正通过系统性创新积累差异化优势,为参与近地轨道资源竞争注入新动能。
诺安基金指出,在中国,从卫星平台的轻量化设计到可复用火箭的迭代升级,从核心组件的国产替代到星座组网的效率优化,一条覆盖研发、制造、发射、运营的产业生态链逐步构建。
而在政策与市场的协同效应下,中国正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商业航天基建网络。
至2025年,中国商业航天有望实现三方面重要突破:成本竞争力持续提升——火箭发射与卫星制造成本逐步缩小与国际领先企业的差距;应用场景初步规模化——手机直连卫星功能加速普及,航空互联、跨境物流等场景形成商业雏形;国际协作话语权增强——在频轨协调、数据安全等领域参与规则制定,推动亚太区域合作。
“未来,中国有望在2030年前建成全球首个‘空天地一体化’6G网络,将卫星互联网变为水电煤般的国家基础设施,并在‘一带一路’沿线输出‘中国星座’解决方案,改写全球太空经济权力版图。”在报告中,诺安基金憧憬道。
在创新药、生物制造等诸多生命科学领域,中国科技的进步也有目共睹。
诺安基金认为,从技术周期角度看,中国创新药产业目前已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十年。
一方面,从企业发展周期角度看,大量创新药企即将迈过“盈亏平衡点”,形成自我造血能力;另一方面,从市场空间拓展角度看,国产创新药通过“license-out模式”出海,更广泛地参与全球定价,本质上是中国研发效率和临床资源价值的变现。而政策层面的大力扶持,也让人对中国创新药的未来充满期待。
生物制造领域,诺安基金则指出,中国当前生物制造发展在传统产品如氨基酸、维生素的生产技术上革新持续推进,在生物法长链二元酸和生物基戊二胺等新兴产品的制造技术上领跑全球,新合成途径设计与基因编辑等尖端研究与世界并驾齐驱。
而根据中投产业研究院预测,2022年我国生物制造规模已达67.63亿美元,2023年跃升至86.26亿美元,预计2028年将达到315亿美元,2024-2028年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8.65%。
跟随着诺安基金2025大科技报告,我们一点一滴地探索着中国科技的新版图,我们也在一点一滴地扩张我们的自信心:
中国科技正从“跟跑者”蜕变为“领航者”!
我们更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科技新世界里,中国终将成为世界科技创新的“规则制定者”。在这场由技术革命驱动的时代浪潮中,中国将以科技自信书写出人类文明的新篇章。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