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商报
在人工智能技术持续突破的浪潮中,具身智能正从单点突破迈向产业协同,开启生态化发展新阶段。3月30日,2025中国具身智能大会(CEAI 2025)在京开幕,与会专家围绕具身智能的前沿科学问题、应用场景、发展前景等展开热议。对于这片广阔蓝海,业内专家普遍看好。
作为引领全国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的“领头羊”,北京对于具身智能同样给予了高度重视与政策倾斜。据大会介绍,北京市将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具身智能创新策源地和产业发展增长极为主线,将创新驱动、平台支撑、场景牵引、生态优化作为发展具身智能的突破点。到2027年,原始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场景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生态持续优化。与此同时,具身智能产业园已搭建,北京具身智能协同创新矩阵正式激活。
商业化落地前期关键阶段
什么是具身智能?业界普遍且形象地将其比喻为“大脑”,不仅指挥身体行动,还通过身体与环境的交互感知和学习,动态适应外界变化。
在清华大学教授、CAAI副理事长孙富春看来,具身智能的智能体需要具备环境交互与任务生成的能力;智能体具备跨场景、跨任务、多种操作的能力;最核心在于,智能体的感知与行为需要具备认知与发育的能力。
“具身智能使智能体能够在真实环境中感知、理解和行动,为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这种新的研究视角,不仅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也为解决许多实际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国务院参事,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教授,CAAI理事长戴琼海如是说道。
回顾过去,从语言处理到智能对话,从图像识别到视频创作,从自动驾驶到智能机器人,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而具身智能作为人工智能的前沿方向,更是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前景。如今,其主要落地方向包括医疗、教育、制造等众多领域。
与会嘉宾形成共识,具身智能被认为是实现通用人工智能的重要技术路径,受到全球广泛关注,目前正处于技术突破性爆发、商业化落地前期的关键阶段。
不过需要认识到,具身智能目前整体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信息科技处处长韩健表示,从技术发展看,具身智能还处在混沌初开、百家争鸣的时期,技术路线尚未统一;从数据资源看,“能用”“好用”的高质量具身智能数据集成为核心发展瓶颈;从落地场景看,具身智能应用场景的挖掘和商业模式的确立仍需时间探索;从产业生态看,具身机器人攻关是一个生态工程,目前协同机制尚未完善,各环节协作不足。
核心产业规模近3500亿元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具身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亦彰显了其巨大的发展机会及重要地位。“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这标志着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进入新阶段,具身智能已成为我国培育未来产业的重要方向以及全球科技竞合的关键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市目前已成为引领全国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的“领头羊”,并已经在具身智能领域储备了良好的发展基础。2024年,北京市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近3500亿元,相关企业超过2400家,占全国近一半。
北京市于今年2月在全国率先发布《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希望到2027年,北京能够成为全球具身智能产业高地,原始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场景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生态持续优化。
为达此目标,文件提出技术引领“新突破”、平台支撑“新引擎”、场景开放“新范式”、生态构筑“新格局”等4方面17项重点任务。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市科委会同国家电网、京能集团、万达集团、科兴生物等行业用户,联合发布首批具身智能领域标杆示范场景,围绕智能巡检、负重跟随、动态监测、起居辅助等场景,释放2000余个具身机器人替代岗位。
作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海淀区发展人工智能当仁不让。据北京市海淀区委副书记杨仁全介绍,海淀区于2024年4月率先发布全国首个具身智能三年行动方案,今年2月落地全国首个具身智能创新产业园。
此外,海淀区还前瞻布局了产业创新平台,支持成立北京唯实具身智能研究院;着力打造标杆应用场景,围绕医疗、工业、商业等重点领域,组织实施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具身智能应用示范工程,促进创新产品落地应用;发布人工智能人才特区20条措施,设立三期200亿规模科技成长基金,支持具身智能等重点产业发展,依托香港等地建设海外创新加速平台,支持企业“出海”。
据了解,当前,海淀辖区开设具身智能及机器人相关专业的院校21所,集聚具身智能企业297家、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22家,已经形成了以“大脑、小脑、本体”为核心的具身智能全产业链条。
“从产业角度,可以参考新能源车的政策,希望政府在更多试验场景上提供支持。最终,具身智能或将发展为类似汽车的公用品,并拥有周边配套,因此每1年、5年、10年,都需要全盘布局。”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卢策吾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说道。“具身智能预计在15年左右,可以代替70%的人类行为。”对于行业的未来,孙富春这样预测。
北京商报记者 岳品瑜 董晗萱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