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孙诗卉 上海报道
随着各上市险企2024年度报告的披露,新能源车险2024年的发展情况也浮出水面。从披露的数据来看,2024年新能源车险保险规模持续上升,综合成本率却依然居高不下,较高的出险率给险企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新能源车险作为当前产险增速最快的业务,包括中国太保产险总经理陈辉、中国人保集团副总裁于泽、中国太平副总经理朱捷在内的多位高管在近期的2024年度业绩说明会上就新能源车险问题作出回复。从各家的表态来看,虽然新能源车险市场当前仍处于微利状态,但各家险企对新能源车险市场依然持积极态度。
中国太平副总经理朱捷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我们认为新能源车险还是未来车险市场增量的主要来源,将会保持高速的增长。我们初步判断2025年新能源车险的保费规模将达到1900亿左右,增速保持在30%以上,占车险保费的规模将会提升至20%左右。”
“保一辆,亏一辆”,经营难点重重?
从披露的数据来看,中国太保的新能源车险保费达到183.17亿元,增速48.55%,综合成本率同比下降4个百分点,同时,保费占比为17.03%,覆盖了460万车主;中国人保方面,2024年新能源车险保费508.7亿元,同比增长8.7%,保费占比17.2%,承保新能源车1159.05万辆,同比增长57.3%。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人保将2025年新能源车险综合成本率目标设定在100%以内;中国太平2021年至2024年新能源车险客户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61%。
如此快的保费规模增速得益于我国新能源车市场的快速发展,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4%和35.5%。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经达到3140万辆,占全国汽车总量的8.9%。
然而,从各家对新能源车险综合成本率的描述也可以感受到当前新能源车险的承保利润承压。综合成本率是保险公司用来核算经营成本的核心数据,包含公司运营、赔付等各项支出。当综合成本率100%时,即代表收支相等,无承保盈利,亦无承保亏损。综合成本率越低说明盈利能力越强。而当新能源车险业务综合成本率高于100%时,该业务便处于“保一辆,亏一辆”的尴尬境地。
从行业数据来看,2024年,我国保险行业承保新能源汽车3105万辆,保费收入1409亿元,提供风险保障金额106万亿元,承保亏损57亿元,呈现连续亏损状态。
中国精算师协会和中国银行保险信息技术管理有限公司的分析显示,新能源汽车智能化、一体化程度较高,维修成本居高不下。智能设备和配件局部损坏通常需要成套维修更换,而且多数新能源汽车企业和动力电池企业采用维修授权模式,不同企业维修体系之间相对封闭,社会化程度较低,零配件和维修工时价格偏高。
另一方面,较传统车险更高的出险率也进一步推高了新能源车险成本,去年的业绩发布会上,中国太保就曾透露新能源车出险率比燃油车高出一倍。一方面,新能源汽车凭借低使用能源成本优势,成为营运类车辆的优先选择,2024年新能源汽车中营运车占比较燃油车高10个百分点,使用强度偏大;另一方面,新能源车主相对年轻,35岁以下车主占比较燃油车高14个百分点,车主驾龄相对较短;新能源汽车提速快、噪音小,行驶过程中外界不易察觉,相对容易出险。
种种因素叠加,新能源车险市场形成了“险企叫亏,车主喊贵”的局面。不过面对一系列发展难题,各家险企依然对新能源车险市场表现出积极态度,力争通过经营模式管理、与车企数据互联互通等一系列手段降低理赔成本、精准定价。毕竟在财险业务整体增速放缓的当下,高速增长的新能源车险市场可以说是“兵家必争之地”。
“力争综合成本率达到100%以内”
今年1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出了一系列的举措,持续地优化市场环境。
中国人保副总裁于泽表示,“公司新能源车市场份额较高,渠道掌控能力和定价能力也很强,在维修上和电池厂家等进行了深度的合作,如果政策方面能再进一步扩大系数的浮动范围,公司新能源车的盈利水平会明显提升。我们期待随着政策进一步的落地,同时与行业协会就汽车产业形成一个良性互动,在一些风险减量管理、安全驾驶、维修成本等方面做进一步的深度研究。”
针对2025年,于泽称,在正常灾害水平、不发生重大政策变动的情况下,车险方面,公司的发展目标是增速与市场同步,综合成本率优于去年同期,力争达到96%以内,其中新能源车险综合成本率力争达到100%以内。
中国太保产险总经理陈辉则在2024年度业绩发布会上表示,新能源车的经营模式刚刚建立起来不久,各家保险主体也在不断地对这样一个新兴的领域进行有效的探索和尝试。对此,太保产险有两方面的经验和体会:第一,是建立垂直化经营管理的模式。第二,是集中化的理赔模式。在此过程中,要对理赔的相关标准、配件的价格以及出险的数据,与车企利用科技手段进行实时的互通和互联,来不断降低新能源车的理赔成本,有效地提升相关维修的经济性。
陈辉表示,新能源车是国家重要的战略发展方向。新能源车企的经营情况也较前几年有了明显的改变,在2024年,太保产险的综合成本同比下降了4个百分点。
朱捷则指出,在新能源车的承保上,中国太平重点强化提升差异化的定价能力、管控经营成本、深化车企合作等这些策略。近年来公司的新能源车险的经营能力和经营效益稳步提升。承保车辆出险率逐年下降,2024年出险率同比下降8.2%,2025年1至2月出险率同比下降了15.1%。
自动驾驶技术是否会引发变革?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5G 这些新一代数字技术飞速发展,自动驾驶技术进入深化发展阶段。依据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SAE)制定的自动驾驶汽车分级标准(按照自动驾驶对于汽车操纵的接管程度和应用场景),自动驾驶可分为L0-L5共六级。当自动驾驶达到L5级时,才能实现完全的自动化驾驶,且任何情况下都无需人类接管,即真正意义上的“无人驾驶”。此外,L4级自动驾驶只要在系统指定适用的场景下也是“无人驾驶”,可以说,L4就相当于限定场景下的L5。
近年来,在一系列政策和行业发展的推动下,我国无人驾驶汽车行业发展迅速,各主流车企先后开启L3及以上级别自动驾驶配备,部分领先车企规划在2025年左右推出L4级产品。
随着驾驶场景中人为因素的弱化,业内认为,无人驾驶技术将促使车险行业迎来一场史无前例的变革。“无人驾驶技术的风险,主要是在设计和责任上,将来汽车责任保险可能会替代机动车保险。”
于泽透露,人保财险和部分国内自主品牌共同验证,使用智能驾驶后出险率有小幅下降。但主要问题不在个体的风险,而是在OTA升级或系统故障带来的群体性风险。智能驾驶仍是潜在的车险增量市场。“一些头部企业和人保财险在L2方面有一些合作,有一定的保费收入,目前来看赔付率还可以。”
于泽称,在产品储备方面,人保财险正在开发L3及以上的智能网联汽车专属车险产品,提前布局未来智能驾驶技术升级所带来的新型保险风险以及保险需求;在理赔方面,人保财险配合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与中汽研、中国银保信共同制定《智能网联汽车交通事故保险赔偿判定技术规范》,为未来智能网联汽车事故定责提供行业标准。
太保同样表示在智能驾驶方面提前进行布局,“新能源车险这块,无论是太保还是行业,大家都在不断地研究和考虑过程中。包括大家比较关心和关注的新能源车的智能驾驶方面,当前市场还有更多智驾方面的产品和保障需求,我们已经与多家车企建立了相关的应用实验室,也将进一步充实人才,为新能源车的发展贡献太保力量。”陈辉说道。
另外,在新能源车险市场上,除了传统车险企业,近年来,市场还迎来了车企下场“卖保险”,其中不乏重量级的选手。例如,2021年,小鹏成立天津小鹏商业保理有限公司;2022年6月,理想汽车收购银建保险经纪公司获得保险经纪牌照,直接开展车险业务;2023年3月,蔚来汽车收购汇鼎保险经纪有限责任公司;2023年5月,比亚迪全资持有易安财险股权,拿下保险牌照更名为深圳比亚迪财产保险有限公司,并于2024年5月获批使用全国统一交强险条款,进入多地区市场。
深圳比亚迪财产保险2024年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2024 年,其保险业务收入达到13.51亿元,绝大部分来自三季度。
整体来看,2025年,新能源车险市场机遇与风险并存,行业竞争格局中,一边是新势力的跨界冲击,一边是新技术下的产品变革,这一千亿规模市场如何演变还需持续观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