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商报
作者: 宋亦桐
随着银行“开门红”活动落下帷幕,一场银行吸储“减负”的大戏正在上演。4月7日,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发现,近段时间,地方中小银行、民营银行存款以及大额存单利率下调进程明显提速,下调幅度最高达40个基点。不过,尽管银行下调动作不断,但近年来受居民风险偏好下降、理财基金等投资渠道收益欠佳等多种因素影响,储户存储长期存款的意愿依旧强烈。从已公布2024年年报的A股上市银行数据来看,存款定期化趋势依旧不减,银行负债管理面临挑战。
产品利率下调进行时
进入4月,银行存款利率调整呈现“加速跑”的态势。4月7日,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发现,已有多家银行下调了存款、大额存单产品利率。
“4月7日,存款利率正式调整”,北京商报记者从吉林银行沈阳地区一位客户经理处了解到,清明节假期前,吉林银行面向省外客户推出的专属“吉享存A款”产品,一年期存款年利率为2%,两年期为2.3%。而如今,一年期年利率已降至1.95%,两年期降至2.05%,三年期存款利率暂未调整,仍维持在2.4%水平。
“三年期存款还有额度,未接到利率下调的通知,需要来柜面存款”,上述客户经理说道。从起存金额来看,该行一年期、两年期存款1万元起存,三年期存款10万元起存,储户需要存入新资金。
4月7日,辽沈银行执行了最新的人民币存款挂牌利率,其中,一年期、两年期、三年期、五年期定期存款挂牌利率分别为1.95%、2%、2.05%、2.10%,分别下调5个基点、15个基点、15个基点、10个基点。
更早之前,民营银行已迎来一波“降息”,众邦银行发布公告表示,4月1日起分别调整3年期、5年期大额存单利率。据了解,该行的3年期大额存单利率由2.6%下调至2.4%,降幅为20个基点;5年期大额存单利率从2.9%下调至2.5%,下调了40个基点。
新安银行在4月4日对手机银行、小程序、公众号在售的二年期和三年期储蓄存款产品利率进行调整,分别由之前的2.80%下调至2.65%、2.6%。加上此次,年初至今,新安银行已三次对相关存款利率产品进行下调,1月9日首次调整后,该行三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2.9%。在调查过程中,也有股份制银行客户经理直言,“4月大额存单下调成为大概率事件,想要存入的抓紧预约额度购买产品,目前我行三年期大额存单利率为2.15%”。
谈及存款利率下调的原因,产业经济资深研究人士王剑辉指出,一方面是因为“开门红”收官,下调利率是银行主动调整负债成本的一种策略;另一方面,中小银行高成本存款占比多,为缓解净息差压力,通过下调存款利率来减少负债端成本,稳定利润。
存款定期化趋势不减
虽然利率一降再降,但近年来,受居民风险偏好下降,更倾向于保本保息的产品,理财、基金等投资渠道收益不佳,导致资金回流多因素影响,存款定期化现象依然显著。
深入剖析已发布2024年年报的A股上市银行可窥其因。国有大行中,工商银行定期存款增加11018.11亿元,同比增长5.7%,活期存款虽增加了1716.08亿元,但同比增长1.3%,不及定期存款增速。
建设银行也存在同样的情况,截至2024年末,该行境内定期存款15.50万亿元,较上年增幅5.44%;境内活期存款12.18万亿元,较上年增幅为1.34%。
交通银行在年报中提到,客户存款是该行最主要的资金来源,从期限结构上看,截至2024年末,该行活期存款占比33.08%,较上年末下降1.25个百分点;定期存款占比64.98%,较上年末上升1.08个百分点。
在股份制银行中,利率越降、定期越多的现象也不少见。招商银行零售客户活期存款日均余额占零售客户存款日均余额的比例为48.32%,同比下降8.42个百分点。该行表示,受客户风险偏好下降、企业资金活化不足影响,客户投资定期存款产品需求高企,活期占比有所下降。定期存款方面,截至2024年末,该行零售客户定期存款占比由上年的20.42%提升至22.57%。浙商银行也如此,从期限结构上看,该行定期存款增加2572.60亿元,增长22.74%;活期存款减少2061.47亿元,下降29.22%。
定期存款凭借刚性兑付特征,成为风险厌恶型投资者的“避风港”,但存款定期化趋势不减也对银行负债管理带来挑战。
在2024年业绩发布会上,招商银行副行长彭家文指出,定期存款占比一直在上升是这几年以来一直在延续的趋势。去年9月底一些政策出台之后,对于银行的活期存款占比带来了一些变化。去年9月底,招商银行的活期存款占比降到了48%,到了年底是52%,有一个明显的反弹,但是到跨年之后,活期存款时点的增量其实是有所下降的。基于这一点现在还不敢得出定期化的趋势出现拐点的结论。
“评价分行的经营成果时,高成本、中长期定期的一般性存款的规模是要打折的,而且折扣很低,表示浦发银行对这一块并不鼓励和支持。”浦发银行行长谢伟直言,在负债端,浦发银行建立全口径负债管控的评价体系。通过利率审批、授权管理等工具的使用,严格管控高成本、中长期定期的一般性存款的规模。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薛洪言指出,近年来,为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持续下调,金融机构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持续下行。在此期间,存款挂牌利率虽也有下调,但在存款定期化背景下,定期存款占比逐步提升,银行负债成本降幅低于贷款利率降幅,持续挤压净息差水平,导致息差下行。银行要维持息差稳定,需要优化存款结构,提高活期存款占比。
负债成本优化迎考
在市场利率环境持续变化的背景下,严格管控高成本存款规模已成为银行业的核心任务。从资本管理角度看,高成本存款的利息支出会减少留存收益,削弱内生资本补充能力;从经营角度来看,若放任高成本存款增长,银行将陷入“息差越缩越小、利润越压越低”的循环中。
为吸储“减负”,多位银行管理层也提到了严格管控高成本存款规模的重要性。建设银行行长张毅强调,2025年建设银行将主动适应低利率环境,未来将采取包括提升零售信贷、高价值存款和非息收入占比等措施,同时深化成本管控,稳定资本回报。
邮储银行行长刘建军强调,坚持“价值存款”的基本考核口径,通过扩大客群做大自营存款来提高经营效益,同时,通过精细化的负债管理策略,继续做好支付结算、客户绑定等工作,稳住活期存款。
谢伟指出,“通过数智化技术应用,搭建多场景、多平台,增加结算性存款留存,推动存款负债付息率下行。从流动性管理工具上看,将同业负债作为流动性管控工具,控制期限和结构,完成流动性监控指标。同时,通过同业协同,优化同业活期占比”。
“为优化资产负债结构,银行可从多方面发力”,王剑辉进一步指出,在存款端,针对个人客户,推出创新型储蓄产品,如与特定项目挂钩的结构性存款,这类产品不仅能满足储户对收益的多样化需求,还可通过合理设计期限结构,匹配银行的资金运用需求。同时,运用先进的金融科技手段,构建精准的资产负债预测模型,实时监测市场利率变动、资金流动情况,灵活调整存款利率定价策略和贷款发放节奏,实现资产与负债在期限、利率等多维度的动态平衡。
“贷款端,对于中长期项目贷款,要进行细致的项目评估,确保贷款期限与项目产生现金流的周期相契合,避免因贷款期限过长导致资金回收滞后而期限错配。同时,适当增加短期贷款投放比例,尤其是针对经营周转灵活、资金回笼快的小微企业和个人经营性贷款,使资产端期限结构更加均衡。”王剑辉如是说道。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