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阳光人寿发行50亿元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即永续债,票面利率2.75%;3月13日,中韩人寿发行14亿元资本补充债券,票面利率2.8%……作为资本补充的重要手段,今年一季度,保险公司发债和增资规模达到539.83亿元,“补血”行动频频。
“偿二代”二期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支撑业务发展,保险公司主要依赖外源性的资本补充,以满足偿付能力要求。”普华永道中国金融行业管理咨询合伙人周瑾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满足偿付能力要求
2021年底,原银保监会发布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Ⅱ)》,加强了资本认定标准,对实际资本进行分级,并新增了交易对手、大类资产及房地产集中度风险的最低资本要求等。“偿二代”二期工程正式开启。
2021年末,保险业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32.1%,平均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19.7%。
“偿二代”二期实施叠加长端利率持续下行,导致保险公司按照评估标准需计提更多的准备金,利润及净资产波动加剧,保险公司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出现了普遍下降。
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四季度末,保险业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99.4%,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39.1%。
当前,仍处于“偿二代”二期工程的过渡期,业内普遍认为,未来保险公司资本补充需求依然强烈。2024年12月20日,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延长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Ⅱ)实施过渡期有关事项的通知》,将原定2024年底结束的“偿二代”二期工程过渡期延长至2025年底。
尽管时间延长,但距离过渡期结束也仅剩下不到9个月。
据国泰君安证券分析师刘欣琦分析,随着过渡期政策结束,预计大量保险公司会通过发债融资方式缓解资本压力。
青睐发债补充资本
相较于增加注册资本金,保险公司对发债的偏好更加明显。
今年一季度,保险公司“补血”近540亿元,其中永续债和资本补充债券的规模达到523亿元,占比达到96.88%。具体而言,永续债发行规模为457亿元,资本补充债券发行规模为66亿元。另有4家保险公司合计增资16.83亿元。
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是保险公司主要的资本补充方式,为何发债更得保险公司青睐?
刘欣琦表示,寿险行业近几年面临转型压力,导致增长承压,不利于权益资产定价和获取回报,保险公司通过股权融资补充资本的难度较大;相比之下,债权融资约束少、发行周期短、发行成本低。
周瑾也认为,近几年,实体企业对保险公司的出资能力和出资意愿都有所降低,保险公司通过股权方式补充资本有些难度。因此,保险公司通过资本补充债和永续债等方式来实现资本补充。“通过发债补充资本,并不涉及现有股东股权结构改变或新股东入股价确定的问题,容易在股东层面达成一致。加上今年年初市场利率处于低点,发债成本也相对较低,导致今年保险公司的发债规模增长显著。”周瑾说。
据刘欣琦介绍,保险公司发行资本补充债券可以补充附属资本,进而提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资本补充债券可采用公募发行,为了满足部分特殊险种(如农险)的业务发展需求,对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有要求的保险公司主要选择发行资本补充债券。
发行永续债可以补充核心二级资本,进而提升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较为紧缺的公司,尤其是人身险公司将聚焦永续债的发行。”刘欣琦表示。
一季度的发债情况也证实了这一点。记者统计发现,一季度共有8家保险公司发行永续债,8家均为人身险公司,分别为交银人寿、泰康养老、泰康人寿、平安人寿、太平人寿、招商信诺人寿、工银安盛人寿以及阳光人寿。
提升“造血”能力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在当前利率环境和监管环境下,保险公司需要更多的资金来满足日益严格的资本要求,同时,还需要应对市场波动带来的不确定性。此外,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和服务范围的拓宽,保险公司对资本的需求也将进一步增长。
“从当前的形势判断,行业的资本仍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周瑾认为,一方面,行业整体的盈利水平仍然不高,且业绩分化,中小公司的经营呈现进一步恶化的迹象,内生性资本补充能力仍然不足;另一方面,实体企业的经营也面临巨大挑战,外源性资本补充渠道也不畅通。
因此,保险公司提升自身“造血”能力迫在眉睫。
“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利于维持稳定的经济增长和进一步刺激消费。因此,保险业需要紧跟中央政策导向,寻找经营机会,改善经营业绩,转型高质量发展模式,提高对投资人的吸引力,内外部多渠道寻求资本补充。”周瑾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